在「水星的魔女」开始宣传之前,没人能想到日本令和年的第一部高达动画,将会带有“女性主角、百合、校园”这些,在高达系列中显得陌生的标签。
而在「水星的魔女」第一季正式完结之后,也鲜少有人预料到这部象牙塔里的百合动画,真的跳转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的舞台,加上了“鲜血、命运、战争”这些高达爱好者们再熟悉不过的元素。
「水星的魔女」是代表高达与时代并行的一部作品。借助SNS,你可以发现这部高达在「大河内一楼」的设计下,火得离谱。
完结当天不仅在日推狂砍十余条趋势,还在没有被引进的内地,借势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日韩、在欧美、在内地,只要有关日本动画的版块,你都能刷到由「水星的魔女」而衍生出互联网模因,从而被剧透到「水魔」最终话里,那几幕充满感官刺激的画面。
翻译来自微博@FFF团微博支部
可即使这样,高达的爱好者依然认为它名不副实,不配为“机动战士高达”的续作;很多熟稔“甲铁城、革命机”的观众,也只会认为如今一片大好的形式只是大河内又一次诈骗。
作为日本令和年的第一部高达作品,作为年轻人的第一部高达,围绕「水星的魔女」产生的争议注定不会轻易停歇,而它身上那让人熟悉又让人陌生的特质,到底来自哪里?
来自“机动战士高达”?来自“大河内一楼”?还是来自“水星的魔女”?
这需要从1979年开始说起。
对于很多人来说,“机动战士高达”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
它陌生,因为它在40余年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太多作品,它们互相联系,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坑;
它熟悉,因为它在这40余年中,同样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片段,让ACG爱好者很难不对它有所耳闻;
好的,坏的都得算
就像是霍夫曼斯塔尔在《友人之书》里写到的,陌生阻止人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人理解熟悉的事物。“高达”在时间的作用下,随遗老们拥趸系列的情怀,变成了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尊重”。
「尊重」这个梗来源于B站的遗老视频,不评价视频内容
有人把它归结为舶来品天生的文化隔离,认为是日本文化传入国内时残留的思想印记。但实际上,日本本土的“高达”同样面临如此境况。
在「水星的魔女」企划推进的过程中,制片人冈本拓也与来到公司进行社会参考学习的中学生交流了一下对“高达”的看法。
——对于日本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说,标题上的“机动战士高达”并不是吸引他们的噱头。相反,大IP的长时间沉淀让不少人会不自觉地认为,高达作品的观看门槛相比普通TV动画更高,并不是面向自己的作品。
这太正常不过了,以“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为首创作的「机动战士高达」出现于1979年,作品本身就具备着极其特别的时代特征。
来自《传说巨神伊迪安》时,富野由悠季访谈
你会发现在高达里,观众能看到命运的嬉弄,战争的残酷,能看到童稚时期的单纯美好,不谙世事,也能看到误解与仇恨在时间中发酵,然后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脱离太空歌剧的浪漫框架之后,这些充满了时代感的要素作为灵魂,被填补进了一架架机体之中。它们不仅仅是想表现出“反战”这一种特质,更是想描绘出了少年们在战争中的变化与成长,尝试着笔对未来的思考与畅想。
正是这些创作者的思辨凝聚于作品之中,造就了时代的“高达”;但同时这些铭刻着战后谛思的刻印,也注定了这些高达将永远是难以被轻松享受的作品。
到底如何去创作新时代的高达?
是尝试延续高达作品的内涵,带着宏大的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加深时代流淌的痕迹;还是向那些传统不再的高达取经,另辟蹊径从改变受众开始,创作一部崭新的高达作品?
冈本拓也选择了后者,选择做一部“陌生的高达动画”。
在听到学生的意见之后,冈本拓也与创作团队再一次展开讨论,暂停了沿袭多年的传统,即“提到「高达」,便是年轻人的群像剧,「高达」作为兵器登场,并以「战争」作为主要内容”。
他们将故事的舞台架设在一个看似象牙塔的学院中,将传统武器的高达作为学生之间决斗所使用的工具。这些改变都是为了实现他们尝试创作一个没有前代高达,也可以轻松观看的无门槛动画的想法。
学院篇中,高达对战前需要决斗申请
同时为了实现变革与扩圈,他们第一次将“女性主角”放上议题,将“百合要素”加入进「水星的魔女」中,请来了当下日本最火热的网络歌手之一「YOASOBI」来演唱片头曲。
这些元素非常时髦,从未在高达作品中出现过,它们很陌生。
显然,冈本拓也与动画的制作组更想让观众看到本作,属于“水星的魔女”的故事,而不仅仅着眼于系列前缀,那个曾经的“机动战士高达”。
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之下,「水星的魔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年轻人的第一部高达”。根据推特的投票,有将近40%的人通过「水星的魔女」接触到了高达(这个数据虽然不甚严谨,但也足以「水星的魔女」吸引到了很多没有看过高达的路人),其中精彩的剧情爆点也都会在生放结束之后,在SNS上引发剧烈的讨论,屡屡取得当日趋势排行的头名。
而在动画12集将这些陌生重新调味,让作品重新回归到“熟悉的高达桥段”中时,它又用一场叛逆造成的弑父和一场争斗带来的误解,将熟悉的高达基调重新带回作品之中。
强烈的冲突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两个角色的死亡来得太快,太猛,让人猝不及防,捉摸不透,成功地扭转了大众对“水魔”的看法,让本来自觉熟悉了温吞的高达观众,又一次觉得作品变得陌生。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非「大河内一楼」一人莫属。
“大河内一楼”一个经常被观众提起的剧本家,用两个词就可以简单概括他在国内的地位:“大名鼎鼎、臭名昭著”。
对普通观众来说,大河内一楼与“高达”一样,同样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符号。
他笔下的内容精彩,巧妙,曲折、乖张,离奇。他的创作无拘无束,有时候,所有人都大骂,超乎想象的设定过于神棍与狗血;但更多时候众人惊奇,微妙的反差与奇巧的反转同时存在于他的笔下,他的作品就是那么得吸引人,那么得让人心怀期待。
很少有人能拒绝大河内作品的第1集,因为他笔下的第一集会铺开精彩的世界观,演绎出作品最为核心且亮眼的设定。这些内容在兼顾新奇有趣的同时,又表现得大众且易于理解,每个人都能在这几集单集中寻觅到大河内的才华。
而在这些开篇的精彩华丽演出之后,大河内在动画作品中最大的两个创作特点就是“反转与反差”。
他的反转是多方面的,套路化的,你会在不同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反转。比如在水魔的第6集,让不少粉丝患上“生日歌PTSD”的“女人唱歌男人死”,便是大河内笔下最顺手的情绪反转。
从象征死亡与终结的“红光”闪烁,尖锐的故障音弥散,切换到鸟语花香,表现宁静、祥和的校园远景,绝望与期待对仗工整地陈列在观众面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以最直观的形式传达给了观众。
「水星的魔女」第0话中便有伴随生日歌牺牲的画面,当时没有第6集这么强烈的反差,所以没有给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让我回想起大河内在2017年担任剧本时创作的《Princess Principal》,同样利用了“等待、盼望、死亡”等要素。在同僚的歌声中,黛西在酒馆等待着已经被送往停尸房的父亲,同样的荒诞,同样的让人记忆深刻。
而在大河内的创作技法中,与“女人唱歌男人死”这种激烈情绪转变相对应的,也有动画角色立场之间的变化。大河内喜欢创造“具有亲密关系的2位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兵戎相见”的立场反转。
我想现在这里最好的例子依然是「水星的魔女」,在话题爆棚的掌法来临之前,动画中带有浓烈喜剧色彩的“挑染哥”在太空中与自己的父亲展开了一场对决。
交流的信号被干扰,双方无法互通彼此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以命相搏,“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挑染哥将手刃送进了敌方驾驶室内。
在“不想死”的紧绷之后,荒唐、误会、无能为力,嘲弄涌入这一段片段之中。
当身份回归正位,父亲见到了离家出走渴望证明自己的长子,长子亲眼见证自己将父亲重伤,随着机体爆炸成为太空中寻常的一朵烟花。
这种身份错位所导致的误会,然后发酵造成难以挽回的强戏剧冲突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场景,大河内擅长、喜爱、善用这样的场景。
它们让人印象深刻,这是戏剧化反转导致的结果,它们让人难以忍受,这是为了达成效果所造成的影响。
而“反差”则是大河内在创作时经常使用的,涂抹在人物底色中的另一种技法。
在他的代表作,2006年《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中,就有太多白天与黑夜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物设定的角色,复杂的人物设计增强了立体感。
而与此同时,大河内还创作出了一个直到今天仍然不得不提的名场面,“公主优菲的血染暴走”。
在这一段故事中鲁路修可以命令他人的能力「Geass」唐突暴走,在无意间控制了一直温和对待民众的公主优菲,驱使她屠杀平民。
无法掌控的力量让角色暴走,近乎强行制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这在「水星的魔女」中也是同样。
一直畏畏缩缩的斯莱塔在母亲的蛊惑下丧失了对“人”基本的考量,从干净的阴影中踏出,踏入充满血渍的另一边。
这种因为言语而形成的角色反差,与“优菲”异曲同工,斯莱塔对生命的漠视也让角色进入了大河内熟悉的暴走阶段,这也让其本身本就不单纯的身份蒙上一层新的阴影。
断手也是一种技法(bushi)
这些都是熟悉的大河内,熟悉的桥段,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影响,熟悉的印象深刻,而大河内陌生的一面其实藏在他和“机动战士高达”紧密联系的过往曾经之中。
在此前的访谈中,大河内在谈到受到影响最深的作品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他在小学5年级接触的《机动战士高达》,并为此开始买动画杂志,进而影响到之后未来职业选择的取向。换言之如果大河内没有遇到高达,他就不会成为动画爱好者,更不会成为动画脚本家。
在大河内看来,高达系列的作品并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故事和剧情,观众能从其中感受到世界的深度。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战争都有着它的道理,即使是路人角色也是认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他非常在意,高达世界中人生的存在。
但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能很好地,明显地反馈进他此次创作的「水星的魔女」中,高达系列舞台的缩放,让故事变得扁平,信息量匮乏的缺点也在延迟放送之后被放大。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大河内在创作时的局限性,作为“依靠灵感来编撰故事”的创作者,长线且宏大格局的叙事也许并不适合大河内的发挥,他在单元剧中的设计无出其右,可在长线故事中又总会让人感觉中期的乏力,与无奈。
作为高达暌违7年的正统作品,「水星的魔女」有太多咖位不够的痕迹,机战一般、集数被拦腰砍了一半,狂暴地展开又处在12集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
可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依然期待「水星的魔女」。
我想大河内一楼的创作与高达系列殊途同归,他们都在表达人生道路是由内因决定的;角色的道路往往偏离他们的愿望,是极混乱的、是没有道理的,但它终会把角色引向他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关于「水星的魔女」,在最后它突然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一首歌「悲しくて lulululu」。
这首歌并不是来自高达的某一部作品,而是来自于之前聊过的恋爱喜剧《辉夜大小姐》,它和高达并无联系,但无论是在动画中还是在歌曲评论区中,都出现了一个微妙的词汇——“高达味”。
“高达味”是什么?
到底是初代富野由悠季在作品中包容的思辨?还是「Seed」设计出的炫酷机设?到底是“反战、命运、成长”的主题?还是单单一个对过往时代的怀念?
我想高达味并不是来自于高达,而是来自与人。毕竟随着时代一路走来的,是创作者与观众,作品与角色都在创作者的笔下,在观众的目光中不断地变化。
而高达本身,说到底只是属于时代的,一道又一道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