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时,我专门拿出了半天时间泡在了某款格斗游戏当中。
我并不是什么愿意在搓招表上费尽心思的深度玩家,平时除了《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特别版》外(如果你把它看作“格斗游戏”的话),只有那些靠卖角色和情怀的“粉丝向”游戏,能够吸引我在其中投入时间。
很显然,在国内俗称“月姬格斗”的《MELTY BLOOD》也是一款非常标准的“粉丝向”游戏。只是比起那些你立马便可以想到的“粉丝向游戏”而言,它除了角色和情怀之外,还包含了更多接近格斗游戏“本源”的要素或设计。不过考虑到距离本作的发售,已经有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而本作的受众往往又是一批游戏经验相当丰富的核心玩家,因此我也没准备——甚至也没有资格去谈论它在游戏机制上的优缺点。
2021年发售的《MELTY BLOOD:TYPE LUMINA》是“月姬格斗”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
至于此前在游戏发售一年多以后才想起它的原因,说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我从发售日到今天为止,“迟迟没有打通《月姬重制版》”也让我从心理上无法接受在本体之前就游玩外传的行为——
好在,《MELTY BLOOD:TYPE LUMINA》并不像过去的《MELTY BLOOD》那样拥有超高的信息密度,登场角色大多也就玩个热闹。
另外,对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打工人来说,还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游戏打折”。虽然远不及编辑部中某些老师的“囤积症”那般来得严重,但趁着打折买两个“早就想玩”的游戏,仍然算是我早就养成的习惯。
虽然我也承认,有些游戏迟迟没打通这件事情也的确需要反省
说回“月姬格斗”。
算上2016年登上Steam的《MELTY BLOOD Actress Again Current Code》,《MELTY BLOOD:TYPE LUMINA》算是系列时隔十年的“完全新作”了。但就像初代《MELTY BLOOD》是型月趁热打铁推出的《月姬》衍生作一样,《MELTY BLOOD:TYPE LUMINA》更应该被归类进《月姬重制版》的外传当中。
因为《月姬重制版》在原版故事的流程和设定上的大幅改动,也使得《MELTY BLOOD:TYPE LUMINA》需要对参战角色进行大幅修改。在没有了作为初代故事主角的“紫苑”后,还追加了像“诺艾尔”这样的全新角色,可以说是对“重制版”入坑的新玩家们充满了善意。而过硬的游戏素质,加上趁热打铁式的发售时间和全平台的销售策略,使得本作在销量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去年8月份举办的世界最大级格斗游戏赛事“EVO2022”上,《MELTY BLOOD:TYPE LUMINA》更是被选为了主要对战项目之一,对二十年来的《月姬》老粉丝们而言,这无异于离“重制版第二部”的实现更近了一步,按理来说都是好事。
EVO2022的主要对战项目表
可问题偏偏出在了《MELTY BLOOD:TYPE LUMINA》发售的一年后的内容更新上。
2022年7月的时候,《MELTY BLOOD:TYPE LUMINA》公布了第三批免费角色,其中一人(一只)是“月姬”系列的老面孔“猫猫爱尔奎”,而另一人则是来自手游《Fate Grand Order》的女主角玛修·基列莱特。作为同一世界观下的外部参战嘉宾本身并没有什么毛病,早在PlayStation 2时代的《MELTY BLOOD Actress Again》,“两仪式”便已经作为可用角色参战。因此,大部分玩家依然对于《MELTY BLOOD:TYPE LUMINA》的后续更新抱有乐观态度——
直到2022年的12月,第四批角色公布,人们才意识到事情的走向不太对头。
“岩窟王”和“牛若丸”
简单来说,第四批的两名角色“岩窟王”和“牛若丸”同样来自FGO。而如果说前者在设定上勉强还和《月姬》有那么一点联系,那后者的参战真的就可以说是毫无缘由的“乱入”了 ,在社交网络和Steam商店界面下骂声一片的同时,玩家们产生了一种怀疑——游戏制作方究竟是按照什么标准在选择参战角色?
稍微把时间往前拉那么一点,回到《月姬重制版》发售之前,以及《MELTY BLOOD:TYPE LUMINA》公布之初的另一场舆论风波中。
2021年3月底,“月姬格斗”系列的最新作品终于曝光。而为了让苦等了十年的粉丝们对游戏质量放心,型月(TYPE-MOON)特地在制作阵容上写下了一串老熟人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了从初代《MELTY BLOOD》开始便一直负责系列格斗部分开发的“法式面包(フランスパン)”——他们的前身,是从九十年代起便与型月并称“同人时代开拓者”的“渡边制作所”。而除了“月姬格斗”外,法式面包在商业化转型后还推出过《夜下降生》《电击文库 格斗巅峰》等业界知名度较高的2D格斗游戏。无论是论与型月的合作,还是格斗游戏制作资历,法式面包都是当之无愧的业界第一人。
初代《MELTY BLOOD》的起源,是“渡边制作所”刊载在同人志上一页的玩笑广告
不过在兴奋之余,很快就有玩家从制作阵容上读出了某些让人感到不安的要素——与负责开发的法式面包并列的,是一家叫做DELiGHTWORKS的制作和发行公司。
对于熟悉FGO的玩家来说,DELiGHTWORKS算是家不能再熟悉的公司了。他们本身就是为了开发FGO而诞生的,也因为FGO的人气暴增,在短短八年里便成长为了日本最赚钱的游戏公司之一。也因为这样,他们和索尼旗下的动画、游戏制作公司Aniplex,以及同样靠着FATE赚得盆满钵满的型月社一直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当然了,如果你对这家公司有所了解,那一定也知道DELiGHTWORKS除了FGO之外,几乎就没有推出过任何成功的商业作品,更不要说FGO的爆卖给游戏业界带来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不过,那些本来和《MELTY BLOOD:TYPE LUMINA》并没有太大关系,要怪只能怪DELiGHTWORKS的口碑实在太差,当玩家看到它的名字出现在介绍页面,瞬间就勾勒出了一个靠着撞大运和做平庸手游走上业界巅峰的暴发户——毕竟,两者之间的定位差得实在太远,即使是在名义上退出FGO运营工作后,它依然是玩家们嘲讽的目标。
在游戏曝光初期,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DELiGHTWORKS在其中具体担任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开玩笑归开玩笑,在这件事上,DELiGHTWORKS还真就被错怪了。
知道了DELiGHTWORKS只不过是代替了此前负责多款“月姬格斗”的老牌发行商Ecole Software,成为游戏的实际发行方后,这场风波最终才渐渐平息下来。虽然仍有不少玩家对于DELiGHTWORKS完全依附于型月社的姿态感到不满,但人家毕竟是做出了成绩的,交给他们代理发行当然也合情合理。
更何况,放在二十多年前,Ecole Software那也是传说级的粪作游戏公司——他们还不是照样把商业化后的“月姬格斗”做得有声有色。
就算你没玩过大概也听说过,靠着够烂成为传说的《死亡火枪》就出自Ecole Software之手
可是这么一来,关于FGO接连三名角色参战的事情就更难说清了。如果背后出钱的是DELiGHTWORKS,那么在后期更新中加入更多联动角色,的确有可能给双方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最后受伤的,只有盼着更多《月姬》角色的核心老玩家。
虽然我无法揣测出更多DELiGHTWORKS与型月在商业上的你来我往,但可以知道的是,在Steam提供的数据中,玛修·基列莱特的参战,的确为《MELTY BLOOD:TYPE LUMINA》带来了游戏发售后最多的同时在线人数。而尽管Steam的评论区里骂声不断,却改变不了两名FGO角色在数据上,比第一弹更新的人气角色苍崎青子要来得更受欢迎的现实。
事实上,在被骂成“FGO格斗”的同时,《MELTY BLOOD:TYPE LUMINA》的社交账号下依然不乏大量玩家,正许愿请求着自己喜欢的“英灵”参战。
四个在线高峰正好是四批DLC角色的追加时间
很显然,《MELTY BLOOD:TYPE LUMINA》的玩家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一边是我开头所说的“核心玩家”,他们大多对“月姬格斗”抱有某些真挚的感情,更喜欢强调“月姬”对于型月社的重要性;而另一边则大都来自FGO或其他FATE系列的衍生作品,相比较为古老且稍有渠道能接触的“月姬”,他们自然更熟悉这些年来被当成型月头号招牌的FATE。
从客观角度来说,两边当然都没有错。可放眼望去,对于所有作品都可以共享一个世界观的型月社来说,世代的交替与必然产生的价值观矛盾,的确正在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修改世界观,分割和减少剧本来的《月姬重制版》其实是个好头。
说实话,我很喜欢重新构建后的故事,也觉得新版的设计非常符合当代玩家的价值观,但有些现实的问题,也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刺痛我。
比如,我发现自己正变得心浮气躁,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着大量复杂世界观的文字当中,这或许也是FGO能比《月姬》或《空之境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再比如,《月姬重制版》或《魔法使之夜》的实现,多少有一部分原因需要归功于FGO在世界范围的大卖,因为是它提供了用于完成底层的信心和资金,让型月成了活得最好的“同人社团”,甚至不需要再往游戏里掺杂成人情节。
可能这个问题本就无解,而我只是需要某些途径说出来轻松一下。《月姬》是型月的根,它不该成为某些流行IP的附属——这是我的观点,没有任何说服力。